西方三聖、東方三聖、娑婆三聖、華嚴三聖

佛教的一大特色,就是佛、菩萨的名字特别多 ,很多人可能经常去寺庙拜佛,但拜了半天,也不知道拜的是谁,反正只要见到佛菩萨的塑像,就一股脑的拜下去。

大乘佛教供佛,一般都是一佛二菩萨,佛代表自性,菩萨一般代表解行两门。佛相当于老师,菩萨相当于教练。所以寺庙的供的佛像,都是表法用的,我们看到佛像,就要提醒自己也要向佛菩萨学习,不是让我们求平安、求保佑的。

一,西方三圣。

西方三圣,也称阿弥陀佛三尊。中间是阿弥陀佛 ,左胁侍是大势至菩萨,右胁侍是观世音菩萨,这是佛教净土宗的专修对象。阿弥陀佛是佛教中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,大势至菩萨代表大喜大舍,观世音菩萨代表大慈大悲,合起来就是“慈悲喜舍”,也叫四无量心。

佛是通达无碍的觉悟者,一般不拿什么法器,佛的塑像和画像一般都是结手印,有部分阿弥陀佛的画像是手捧一个莲盏,但那不是法器,那是代表阿弥陀佛接引众生的心。大势至菩萨的塑像一般都是手执一束带莲柄的莲花,这是他的法器;观音菩萨的法器是杨枝净瓶,这个大家一般都很熟悉,经常看到。

二,东方三圣。

东方三圣,又称药师三尊。中间是药师琉璃光如来,简称药师如来,也称消灾延寿药师佛,左胁侍是日光遍照菩萨,右胁侍是月光遍照菩萨。药师如来是佛教中东方琉璃世界的教主,日光、月光遍照二菩萨是他的两大辅佐,因为他们慈悲救度众生的大愿,就像日月之光遍照世间一样,所以称日光、月光遍照菩萨。

日光菩萨的法器是右手执一个宝幢,左手持一个日轮。月光遍照菩萨的法器是右手持青莲花,莲花上有个半月形,左手握拳,放于腰间。

三,娑婆三圣。

“娑婆”是梵语音译,翻译过来是“堪忍”,意思是娑婆世界的众生必须忍受各种烦恼痛苦,所以娑婆世界又称为五浊世间,是西方极乐净土世界的对立面。

释迦牟尼佛与观世音菩萨、地藏菩萨,与娑婆世界因缘很深,在此度化众生,因此称为娑婆三圣。娑婆三圣塑像的中间是释迦牟尼佛,左胁侍是观世音菩萨,右胁侍是大愿地藏王菩萨。

四,华严三圣。

在《华严经》中,普贤菩萨与文殊菩萨共同辅佐毗卢遮那佛,被称为华严三圣。毗卢遮那佛又译为遮那佛、大日如来,因为毗卢遮那佛是释迦牟尼佛的法身佛,所以华严三圣也被称为释迦三尊。

华严三圣的塑像中,毗卢遮那佛位于中间,文殊菩萨右手持金刚宝剑,左手持青莲花,驾着一头狮子,侍佛左方,代表大智;普贤菩萨手持如意,乘坐六牙白象,侍佛右方,代表大行。

分享: facebook PLURK twitter  

台北平光寺

娑婆三聖,很少聽到的名詞。 其實,娑婆三聖在近幾十年來,在台灣是有很多人在朝拜的佛像。 只是大多數人沒注意到,因而產生錯覺,誤以為娑婆三聖,是西方三聖。

三聖佛,在一般人觀念中,大多只聽過「華嚴三聖」、「東方三聖」、「西方三聖」,而「娑婆三聖」,多數人沒注意到。本文將簡略介紹三聖佛。

 

 

三聖佛是由一佛二菩薩所組成:

(一)「西方三聖」,代表極樂世界。

  • 中央:阿彌陀佛
  • 右:觀世音菩薩
  • 左:大勢至菩薩

104076.jpg

(高雄龍泉寺)

在台灣供奉西方三聖之寺院,大多以淨土宗寺院為多。又如在往生者的儀式上,信仰佛教的信衆,大多會以西方三聖的佛像或掛像用於儀式上。

高雄 龍泉寺

(高雄龍泉寺)

(二)「東方三聖」,代表琉璃世界 ,又稱東方淨琉璃世界。

  • 中央:藥師佛
  • 右:日光菩薩
  • 左:月光菩薩

高雄 盛凡三希典藏

(高雄盛凡三希典藏)

在台灣少有寺院供奉東方三聖,在日本寺院供奉較為常見。在日本京都「東寺」,日本真言宗總本山,當初由空海大師所創立,就是供奉東方三聖。

另外像奈良藥師寺等等,也供奉東方三聖,在日本拜藥師佛信仰寺院很普遍。

 

(三)「娑婆三聖」,代表堪忍世界。

  • 中央:釋迦牟尼佛
  • 右:觀世音菩薩
  • 左:地藏王菩薩

台北平光寺

(台北平光寺)

娑婆三聖,在台灣可能只有台北平光寺、花蓮慈濟靜思精舍、各地靜思堂和共修處,以及中台禪寺在台灣多數精舍(如普慶精舍,普高精舍等等)有供奉。

慈濟共修處 娑婆三聖

(慈濟共修處娑婆三聖)

中台禪寺高雄普慶精舍

中台禪寺高雄普慶精舍

(中台禪寺高雄精舍)

台北平光寺,可能是在台灣最早供奉娑婆三聖之寺院。在民國43年,平光寺迎請印順法師為導師,闡揚佛理,弘法利生。印順法師是台灣第一位榮獲日本大正大學授予文學博士的法師。

 

娑婆三聖所代表的「堪忍世界」,是指一般凡人常會面對人、事、物的堪忍,也就是會受到感情、誘惑、情緒、慾望、煩惱的障礙。

當年印順法師以娑婆三聖為主,推動人間佛教,以人間性、生活性、利他性、喜樂性、時光性、普濟性為原則。以佛法應以人為本,不應天化、神化。

不是鬼教、不是天教、不是神教,非鬼化、亦非神化的人間佛教,才能闡明佛法的真意義。

104095.jpg

(台北平光寺)

 

娑婆三聖在平光寺供奉以後,慈濟靜思精舍也供奉娑婆三聖於精舍,後來幾乎慈濟所有靜思堂、共修處,也都供奉娑婆三聖供信衆禮佛參拜,不過這幾年慈濟已改為供奉宇宙大覺者,不再供奉娑婆三聖。

慈濟 高雄靜思堂供奉宇宙大覺者

慈濟 高雄靜思堂

(慈濟高雄靜思堂)

現在台灣除了平光寺以外,供奉娑婆三聖的佛堂,可能只有中台禪寺部份精舍。

宗教神、佛觀念的轉變,有時會隨著環境與人的思維有所改變,在台灣宗教界還有很多大衆不知道的事情,留待大家慢慢來探討吧!下回見了!

台北平光寺

(台北平光寺)

104170.jpg

(高雄盛凡三希典藏娑婆三聖)

(四)「華嚴三聖」,代表莊嚴世界。

  • 中央:毗盧遮那佛
  • 右:文殊菩薩
  • 左:普賢菩薩

高雄龍泉寺

(高雄龍泉寺)

一般華嚴三聖多半供奉在佛寺,但也有部份道教廟宇亦供奉華嚴三聖。如高雄三鳳宮,主神為太子爺,後殿供奉華嚴三聖。

高雄三鳳宮

 

104085.jpg

(高雄三鳳宮)

一佛二菩薩的聖者典範──為什麼佛教徒要供奉一佛二菩薩

文/釋見脈法師


  
無論是大同世界、佛國淨土或是聖境天堂,這樣的心願,離不開主體——人,宋理學家朱熹云:「人者,天地之心」,宇宙之本,若果真如此,則這樣的人究竟應該具備什麼樣的特質,才能真正讓這個紛擾塵世成為淨土天堂?真正為萬世開太平?這是一個眾多哲學流派、社會改革家、思想家與各個宗教傳統都在思考的問題。

  在眾多理想人格範式中,宗教所樹立的理想人格特徵與終極人生榜樣,在數不清的世代裡,影響著人類的道德抉擇、意義建構與信念取向,對於人們改惡向善有一股強大的推動力。佛教強調自我徹底覺醒並以醒悟他人為志業,最高覺者「佛」及菩薩們,均是佛教徒效法與學習的對象。中土佛教徒除了供奉教主釋迦牟尼佛之外,也會從大乘經典所羅列的聖者中,選定一位或數位佛菩薩作為禮拜中心,於是,單拜觀音者,有之;拜單尊、三尊佛者,有之;七佛同供者,也不在少數。每一種供奉形式透過「以相表法」的象徵系統,均能傳遞相應的真實義諦與教理內涵。

  在所有供奉中,一佛二菩薩的供奉形式,是最為常見、規模最大、造像數量最多、時間跨度最長的一種形式。於延續時間而言,從佛教最初傳入至近現代;就存在空間來看,從石窟到寺廟,從造像碑、佛龕到大藏經扉頁圖,觸目可見。在中土,以三聖為中心所進行的造像、修觀與禮懺等宗教活動,延續了一千八百年。

  佛教徒這麼長時期的解讀,前仆後繼的研究,並不僅僅是在研究佛菩薩之間的神聖關係,而是試圖借由這樣的探究,深刻反思人的理想狀態——應該成為什麼樣的人?一般所認同的自我,只是五蘊聚合的現象,人生並不能從這當中找到實在的自我。奠基在假我的人生,永遠得不到安寧與解脫。因此,一佛二菩薩信仰背後的真正動力是人對永恆生命的追求——想要追求真我、實相、追求真善美的境界,這是出於內在一種超越自我的渴望、登高望遠、止於至善的本能,所謂「高山仰止、景行行止,雖不能至,心嚮往之。」

  佛教徒常將一佛二菩薩稱為「三聖」,有西方三聖、娑婆三聖、華嚴三聖等。聖人的名、相、法都是悲願的化身,既有為救度眾生而顯現的色身,也有象徵真理的法身。一佛二菩薩集合多重身份,具有多面性而能統攝不同心理取向的群眾。「三聖」二字更具有不同層次的意義與不同高度的象徵:既可以是活生生的有情聖人,也可以是哲學化之後的概念代表,更可以是終極真理、心性或本體。因此,三聖可以聖人形象,成為禮拜者頂禮、學習以及祈求的對象,也可以是抽象的三聖法門成為修觀者最終希冀達到的理想境界。如此,一組組統攝了名、相、法的三聖,並不僅僅是我們眼前看到的如此表面與簡易,反而因為多元的涵義,讓這樣的供奉形式可以多面向地提示佛教內容。三聖既具有至真的面向,適合探尋玄妙實相與理性思惟的信眾;也有至善的面向,彰顯菩薩的善良德行,激發百姓善念;也有至美的元素,可以在相上感染人心。因此,多條管道,齊發作用,無論是對義理研討有興趣的學人,或是對易受人物品德感召的廣大群眾而言,在這個信仰模式中,都可以得到相應的啟發與契合。

  二菩薩也常是某一種美德的化身,如文殊表智慧、普賢表實踐、觀音的慈悲、勢至的定力以及地藏的願力等,將本性中良善的品質用二元的方式道出,將這些美德成對地列舉,述說兩兩成對的聖境功德。如此,三聖信仰引導著佛教徒在兩大範疇涵養中努力,均衡發展二元美德:既要培養文殊之智,也需效法普賢之行,才能成就毗盧遮那佛大光明的果;懷有觀音之慈悲,產生大勢至之定力,才能成就中間主尊阿彌陀佛壽命無限之果;須效法日光菩薩之白天精進,也要如月光菩薩一樣夜晚不懈,才能成就中間主尊藥師琉璃光如來之果。由此發展出一對對周延的二元平衡修行口訣,如悲智雙運、解行並重、福慧雙修、定慧等持、寂照不二、理事圓融、止觀雙運與因果圓成等。

  佛教徒信仰一佛二菩薩,從效法外在三聖理想人格範式,開採自身內心品質,進而啟發內在與三聖相同的美德,在實踐中養成善行,在生活中延伸善念,在修持種種菩薩美德之後,還要回歸美德所依存的實相本體,所謂「一乘任運,萬德莊嚴是諸佛」——生命的真實源頭。這便是佛教徒供奉一佛二菩薩的真正理由。

 

 

 

 

 
arrow
arrow

    Ethan 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